内蒙古备考技巧

首页 > 内蒙古公务员考试 > 备考技巧

2022内蒙古公务员考试预测考点:二十四节气+气候

华图教育 | 2022-02-09 16:55

收藏

文章页

24省考敲重点礼包 |  内蒙古公务员考试群 |  辅导课程 |  官方微信(nmghuatu)

  2022内蒙古公务员考试预测考点:二十四节气+气候

  (一)二十四节气概述

  二十四节气,是历法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一岁四时,春夏秋冬各三个月,每月两个节气,每个节气均有其独特的含义。廿四节气准确的反映了自然

  节律变化,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指导农耕生产的时节体系,更是包含有丰富民俗事象的民俗系统。廿四节气蕴含着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廿四节气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北斗七星循环旋转,斗柄顺时针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摄提)。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是依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制定,即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1等份,每1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经历史发展,农历吸收了干支历的节气成分作为历法补充,并通过“置闰法”调整使其符合回归年,形成阴阳合历,“二十四节气”也就成为了农历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二十四节气详解

  1.春季

  ①立春:公历2月3-5日交节。立春是干支历寅月的起始。立春,为廿四节气之首。立,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长。立春是“四立”之一,反映着冬春季节的更替,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立春标志着万物闭藏的冬季已过去,开始进入风和日暖、万物生长的春季

  ②雨水:公历2月18-20日交节。雨水,是春季第2个节气。雨水和谷雨、小满、小雨雪、大雪等节气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雨水节气标示着降雨开始,适宜的降水对农作物的生长很重要。进入雨水节气,我国北方地区阴寒未尽,一些地方仍下雪,尚未有春天气息;南方地区大多数地方则是春意盎然,一幅早春的景象。③惊蛰:公历3月05-07日交节。惊蛰是干支历卯月的起始。惊蛰,是春季第3个节气,它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发生长的现象。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时至惊蛰,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惊蛰”标志着仲春卯月的开始。作为全年气温回升最快的节气,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升至0℃以上。南方沿江江南地区为8℃以上,而西南和华南已达10至15℃以上,早已是一派融融春光了,日照时数也有了明显的增加。

  ④春分:公历3月20-22日交节。春分的意义,一是指一天时间白天黑夜平分,各为12小时;二是春分正当春季(立春至立夏)三个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春分在天文学上有重要意义,南北半球昼夜平分,自这天以后太阳直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北

  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白昼开始长于黑夜。春分在气候上也有比较明显的特征,这时节天气暖和、雨水充沛、阳光明媚。

  ⑤清明:公历4月04-06日交节。清明是气清景明的意思。它是反映自然界物候变化的节气,这个时节阳光明媚、草木萌动、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自然界呈现生机勃勃的景象。时至清明,在我国南方地区已气候清爽温暖、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在北方地区也开始断雪,渐渐进入阳光明媚的春天

  ⑥谷雨:公历4月19-21日交节。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谷雨是“雨生

  百谷”的意思,此时降水明显增加,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种,最需要雨水的滋润,正所谓“春雨贵如油”。降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2.夏季

  ①立夏:公历5月05-07日交节。立夏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表示盛夏时节的正式开始。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立夏,表示告别春天,是夏天的开始。标志着逐渐升温、炎暑将临,雷雨增多,是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②小满:公历5月20-22日交节。小满,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小满节气意味着进入了大幅降水的雨季,雨水开始增多,往往会出现持续大范围的强降水。小满和雨水、谷雨、小雪、大雪等一样,都是直接反映降水的节气。小满反映了降雨量大的气候特征:“小满小满,江河渐满”。另有解释是指北方麦类等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只是小满,还未完全饱满。③芒种:公历6月05-07日交节。芒种,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芒种,“芒”指一些有芒的作物,如稻、黍、稷等;“种”,一为种子的“种”,一为播种的“种”。芒种的含义是:“有芒之谷类作物可种,过此即失效”。芒种时节气温显著升高,雨量充沛,是适宜晚稻等谷类作物耕播的节令,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

  ④夏至:公历6月21-22日交节。夏至,是夏季的第四个节气,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来说,夏至日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这天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最多,比南半球多了将近一倍。

  ⑤小暑:公历7月06-08日交节。小暑,是夏季的第五个节气,表示盛夏正式开始。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小暑开始进入伏天,天气变化无常。我国多地自小暑起进入雷暴最多的时节。季风气候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夏季受来自海洋暖湿气流的影响,我国多地高温潮湿多雨。这个时节虽然阳光猛烈、高温潮湿多雨,但对于农作物来讲,雨热同期有利于成长。

  ⑥大暑:公历7月22-24日交节。“暑”是炎热的意思,大暑,指炎热之极。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这时正值中伏前后,"湿热交蒸"在此时到达顶点。这个时节阳光猛烈、高温潮湿多雨,虽不免有湿热难熬之苦,却十分有利于农作物成长,农作物在此期间成长最快。

  大暑气候特征:高温酷热、雷暴频繁、台风。

  3.秋季

  ①立秋:公历8月07-09日交节。立秋,表示自此进入了秋季。它是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节点。立秋也意味着降水、湿度等,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下降或减少;在自然界,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索成熟。

  ②处暑:公历8月22-24日交节。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时至处暑,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太阳辐射减弱,副热带高压也向南撤退,气温逐渐下降,暑气渐消。处暑意味着酷热难熬的天气到了尾声,这期间天气虽仍热,但已是呈下降趋势。处暑在日常生活中起到的意义,就是提醒人们暑气渐渐消退,天气由炎热向凉爽过渡,要注意预防“秋燥”。

  ③白露:公历9月07-09日交节。白露是反映自然界寒气增长的重要节气。由于天气逐渐转凉,白昼有阳光尚热,但太阳一落山气温便很快下降,昼夜温差拉大。时至白露,夏季风逐渐为冬季风所代替,冷空气转守为攻,加上太阳直射点南移,北半球日照时间变短,光照强度减弱,地面辐射散热快,所以温度下降速度也逐渐加快。初秋残留的暑气逐渐消散,昼夜热冷交替,寒生露凝。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以白形容秋露,故名“白露”。

  ④秋分:公历9月22-24日交节。秋分,“分”即为“平分”、“半”的意思,秋分这天太阳光几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秋分过后,太阳直射点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开始昼短夜长,即一天之内白昼开始短于黑夜;南半球相反。秋分后太阳直射的位置移至南半球,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越来越少,地面散失的热量却较多,气温降低的速度明显加快。时至秋分,暑热已消,天气转凉,暑凉相分。

  ⑤寒露:公历10月08-09日交节。寒露是一个反映气候变化特征的节气。进入寒露,时有冷空气南下,昼夜温差较大,并且秋燥明显。古人将寒露作为寒气渐生的表征。寒露以后,北方冷空气已有一定势力,我国大部分地区在冷高压控制之下,雨季结束。

  ⑥霜降:公历10月23-24日交节。霜降节气反映的是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变化大、秋燥明显的气候特征。霜降节气特点是早晚天气较冷、中午则比较热,昼夜温差大。就全国平均而言,霜降是一年之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时节。由于“霜”是天冷、昼夜温差变化大的表现,故以“霜降”命名这个表示“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的时节。霜降节气后,深秋景象明显,

  冷空气南下越来越频繁。

  4.冬季

  ①立冬:斗指西北;太阳黄经为225°。公历11月7-8日交节。立冬是季节类节气,表示自此进入了冬季。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意味着生气开始闭蓄,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其气候也由秋季少雨干燥渐渐向阴雨寒冻的冬季气候转变。立冬后日照时间将继续缩短,正午太阳高度继续降低。冬季普通盛行东北风和北风,气温逐渐下降,由于地表贮存的热量还有一定的能量,所以一般初冬时期还不是很冷。

  ②小雪:公历11月22-23日交节。小雪是冬季第二个节气,气候要素包括光照、气温和降水等,小雪是反映降水与气温的节气,它是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频数较高的节气。小雪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天气会越来越冷、降水量渐增。“雪”是水汽遇冷的产物,代表寒冷与降水,这时节的气候寒未深且降水未大,故用“小雪”来比喻这时节的气候特征。“小雪”是个比喻,反映的是这个节气期间寒流活跃、降水渐增,不是表示这个节气下很小量的雪。③大雪:公历12月6-8日交节。大雪节气是干支历子月的起始,标志着仲冬时节正式开始。大雪节气是一个气候概念,气候要素主要有光照、气温和降水等,它代表的是大雪节气期间的气候特征,即气温与降水量。大雪节气的特点是气温显著下降、降水量增多。大雪节气与小雪节气一样,都是反映气温与降水变化趋势的节气,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④冬至:公历12月21-23日交节。冬至是反映太阳光直射运动的节气,冬至是太阳直射点南行的极致,冬至这天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太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太阳高度角最小,是北半球各地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冬至也是太阳直射点北返的转折点,这天过后它将走“回头路”,太阳直射点开始从南回归线(23°26′S)向北移动,北半球(我国位于北半球)白昼将会逐日增长。冬至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在中国南方地区,有冬至祭祖、宴饮的习俗。在中国北方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

  ⑤小寒:公历1月5-7日交节。小寒,是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到极点的意思。冬至之后,冷空气频繁南下,气温持续降低,温度在一年的小寒、大寒之际降到最低。民谚:“小寒时处二三九,天寒地冻冷到抖”,这说明了小寒节气的寒冷程度。小寒时节,太阳直射点还在南半球,北半球的热量还处于散失的状态,白天吸收的热量还是少于夜晚释放的热量,因此北半球的气温还在持续降低。

  ⑥大寒:公历1月20-21日交节。大寒同小寒一样,也是表示天气寒冷程度的节气,大寒是天气寒冷到极致的意思。根据我国长期以来的气象记录,在北方地区大寒节气是没有小寒

  冷的;但对于南方大部地区来说,是在大寒节气最冷。大寒以后,立春接着到来,天气渐暖。至此地球绕太阳公转了一周,完成了一个循环。

  【牛刀小试】

  1.【单选】关于中国古代天文历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十二时辰中,“平旦”指每天清早的5~7时

  B.农历是在阴历基础上融合了阳历成分的一种阴阳合历

  C.“更”是旧时夜间计时的单位,“三更”是现在的21~23时

  D.干支历是一种用50组各不相同的天干地支标记年月日时的古老历法

  【答案】D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古代天文历法。

  第二步,农历是在阴历(夏历)基础上融合了阳历成分的一种阴阳合历。取月相的变化周期即朔望月为月的长度,加入干支历“二十四节气”成分,参考太阳回归年为年的长度,通过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所以,农历既有阴历又有阳历的成分。B项说法正确。

  因此,选择B选项。

  【拓展】A项:十二时辰中,将太阳露出地平线之前,天刚蒙蒙亮的一段时候称“平旦”,也就是我们现今所说的黎明之时。用地支表示这个时段则为寅时,即每天清晨的3~5时。A项说法错误。

  C项:古代中国民间把夜晚分成五个时间段,叫作五更、五鼓或五夜。一夜有五更,即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一更对应现在的19-21点。二更对应现在的21-23点。三更对应现在的23-1点。四更对应现在的1-3点。五更对应现在的3-5点。C项说法错误。

  D项:干支历,又称星辰历、甲子历等,是一种用60组各不相同的天干地支标记年月日时的古老历法。10天干和12地支依次相配,组成60个基本单位。D项说法错误。2.【单选】下列古诗词不涉及二十四节气的是:

  A.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B.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C.睡起秋色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

  D.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答案】D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二十四节气并选错误项。

  第二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对应重阳节,与二十四节气无关。

  因此,选择D选项。

  【拓展】A项:“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对应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A项有关。

  B项:“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出自唐代诗人韦应物的《观田家》。对应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B项有关。

  C项:“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睡起秋色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出自宋代诗人刘翰的《立秋》,对应二十四节气中的立秋,C项有关。3.【单选】二十四节气被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雨水和谷雨、小满、大雪等节气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

  B.惊蛰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发生长的现象

  C.谷雨是“雨生百谷”的意思,此时降水明显减少,不利于谷类作物茁壮成长D.白露是反映自然界寒气增长的重要节气,是秋季第3个节气

  【答案】D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二十四节气并选错误项。

  第二步,“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是上古先民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谷雨是“雨生百谷”的意思,此时降水明显增加,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C项表述与

  实际不相符,当选。

  因此,选择C选项。

  【拓展】A项:雨水,是春季第2个节气。雨水和谷雨、小满、小雨雪、大雪等节气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A项正确。

  B项:惊蛰,是春季第3个节气,它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发生长的现象。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B项正确。

  D项:白露是反映自然界寒气增长的重要节气,是秋季第3个节气。时至白露,夏季风逐渐为冬季风所代替,冷空气转守为攻,北半球日照时间变短,光照强度减弱,地面辐射散热快。D项正确。

文章页

贴心微信客服

微信公众号:nmghuatu
资料:省考历年题 高频考点 面试热点
扫码关注公众号领取资料

贴心备考交流群

内蒙古公务员考试备考群
了解考情考务,领取备考资料
交流,资料,督学,答疑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