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内蒙古教师招聘备考指导:课程的概述
一、课程的概念
广义的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课程改革是当代教育改革的核心。我们所研究的课程是广义意义上的。
【图图拓展】
第一个进入人的视野的真正课程问题,是斯宾塞于1859年提出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问题。这是课程问题明确化的开端。
1902年杜威发表的《儿童与课程》,是影响深远的现代课程理论的开创性的著作。杜威用动态的知识观来阐释儿童现有经验与课程之间的联系。
【考点补充】关于课程内涵的几种观点:
1.课程即知识
这是一种出现比较早、影响深远且比较传统的课程观点。其基本思想是:学校课程的主要使命是使学生获得知识,每门课程都是从相应科学中精心选择的,并且根据学习者的认识水平加以编排。特别强调教学计划(课程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科书(教材)等可见的客观存在物。
2.课程即教学科目/学科
从这个意义上说,课程又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课程指所有的学习科目的总和;狭义的课程指某一种学科科目。
3.课程即活动
该取向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杜威。这种取向的重点是放在学生做些什么上,而不是放在教材体现的学科体系上。以活动为取向的课程,注意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是一种探究发现式教学。
4.课程即学习经验
该取向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泰勒。这种观点强调学生是主动参与者,是学习活动主体,学习的质和量决定于学生而不是课程,强调学生与外部环境的互相作用。
5.课程即师生之间的对话
这是一种后现代的课程观。它强调课程就是要通过参与者的行为和相互作用而形成,而不是那种预先设定的内容。因此,该课程观允许学生与教师在会谈和对话之中 创造出比现有的封闭性课程结构所可能提供的更为复杂的学科秩序与结构。教师角色不再是原因性的,而是转变性的。课程不再是预设的跑道,而成为跑的过程本身。而学习则成为意义创造过程中的探险。
【2017招教真题 小学】17.以下课程中没有体现“学习者是课程主体”思想是( )
A.课程即对话 B.课程即活动 C.课程即知识 D.课程即经验
【答案】C
二、课程类型及其特征【重要指数:★★★】
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当前的课程实践中,课程存在着不同的类型。
1.根据课程内容的属性可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学科课程:又称分科课程,是以学科知识为基础,根据学科逻辑而编排的课程,使用范围最广。
活动课程:又称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是以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为基础,根据个体心理逻辑而编排的课程。
【图图拓展】
学科课程的主要优点:学生学习的逻辑性和系统性较强,并且有利于教师的传授,效率较高。
学科课程的主要缺点: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刻体验;不容易照顾到学生的需要和兴趣。
2.根据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可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分科课程:又称学科课程,是从某一学科领域选择知识,并按照学科知识逻辑结构加以组织的课程。
综合课程:又称广域课程或合成课程,是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领域构成的课程。
根据综合课程的综合程度,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一是相关课程,保留原来学科独立性的基础上,寻找两个或多个学科之间的共同点。
二是融合课程,也称合科课程,就是把部分科目统合兼并于范围较广的新科目。
三是广域课程,就是合并数门相邻学科的教学内容。
四是核心课程,也称问题中心课程,指围绕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组织内容。
3.根据课程管理、开发主体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国家课程:指由国家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属一级课程。
地方课程: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编订的课程,属二级课程。
学校课程:也称校本课程,指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属三级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主体为学校教师,是对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
【2015招教真题 小学】6.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建立课程的三级管理体制,这三级分别是( )
A.省、县、乡 B.国家、地方、学校
C.教育部、教育厅、教育局 D.中央、省(直辖市、自治区)、市县
【答案】B
【2017招教真题 小学】13.根据课程管理主体不同,可把课程分为( )
A.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B.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研究性课程
C.工具性、知识性、实践性 D.小学课程、初中课程、高中课程
【答案】A
4.从课程任务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能力培养的课程,即三基能力(读写算),是中小学课程主要部分。
拓展型课程:注重拓展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发展各种特殊能力。常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
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
5.根据学习的要求可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
必修课程:指国家、地方或学校规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
选修课程:指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学术取向和职业需要而自由选择的课程。
【2016招教真题 小学】8.根据学生选择课程的自主性,可将课程分为( )
A.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 B.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C.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D.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和研究性课程
【答案】B
6.根据课程的表现形式可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显性课程:又称正规课程,指学校以显性方式开设的所有课程,主要指课程表上应该体现的课程。
隐性课程:又称潜在课程,无形课程或隐蔽课程,是学校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如师生关系、校风、学风等。
三、课程理论流派
(一)知识中心课程论【重要指数:★★】
知识中心课程论又称为学科中心课程论,认为知识是前人获得的关于世界正确的认识,知识的学习有助于学习者快速地提升自我的认识能力,有效地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
主要代表有夸美纽斯的“泛智主义”课程理论、斯宾塞的实用主义课程理论、巴格莱的要素主义课程理论以及布鲁纳的结构主义课程理论、赫钦斯的永恒主义。
【2016招教真题 小学】10.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的课程理论是( )
A.结构主义课程论 B.社会本位课程论 C.实用主义课程论 D.人本主义课程论
【答案】A
(二)儿童中心课程论【重要指数:★★】
该理论认为,应该以学习者发展的需要和特征为出发点,以追求人的和谐发展为目标,这一流派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有以卢梭、裴斯泰洛奇和福禄贝尔为代表的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杜威等人的经验自然主义课程理论以及马斯洛、罗杰斯等人的人本主义课程理论。
【2015招教真题 小学】7.以学生主体性活动和经验为中心建立起来的课程理论是( )
A.要素主义课程理论 B.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C.儿童中心课程理论 D.社会中心课程理论
【答案】C
(三)社会中心课程论
又称为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以布拉梅尔德为代表。认为,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使学生认识到当前社会的问题和不尽如人意的方面,提升学生反思和批判社会的能力,进而达到教育改造社会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