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内蒙古教师资格证备考试题(三十二)
【相关阅读】
6.教学计划的中心问题是( )。
A.开设哪些科目 B.各门学科开设的顺序 C.各科的教学时间 D.各科的教学方法
7.教学活动的本质是( )。
A.认识活动 B.实践活动 C.交往活动 D.课堂活动
8.“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室,久而不闻其臭”反映的心理现象( )。
A.后象 B.感觉适应 C.感觉对比 D.联觉
9.天空出现朝霞就会下雨,天空出现晚霞就会放晴,人们由此得出“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结论。这主要体现了思维的( )。
A.间接性 B.抽象性 C.概括性 D.稳定性
1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一论述强调的学习动机类型是( )。
A.内在动机 B.外部动机 C.社会交往动机 D.自我提高动机
6.A【解析】教学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具体规定了教学科目的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其中,开设哪些科目是教学计划的中心问题。故本题选A。
7.A【解析】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认识活动,并且具有特殊性:表现为认识的间接性、交往性、教育性和有领导的认识。故本题选A。
8.B【解析】感觉适应是相同的刺激物持续地作用于某一特定感受器而使感受性而发生变化的现象,可引起感受性的提高,也可以引起感受性的降低。感觉适应有很多,常见的如视觉适应、听觉适应、嗅觉适应、味觉适应、触压觉适应和温度觉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就是嗅觉适应的表现。故本题选B。
9.C【解析】思维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间接性指人借助于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和认识另—些不能被直接感知或不可能被直接感知的事物。概括性指思维所反映的不是个别的事物或事物的个别属性,而是一类事物所共有的本质特征以及事物所具有的普遍的或必然的联系。题干中根据多次推测得出了一个定律,即概括了天气变化的规律,体现了概括性。故本题选C。
10.A【解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强调了兴趣在学习中重要作用,与学习的内部动机的论述是一致的。内部学习动机是指诱因来自于学习者本身的内在因素,即学生因对活动本身发生兴趣而产生的动机。B项:外部学习动机是指诱因来自于学习者外部的某种因素,即学习活动以外的,由外部的诱因而激发出来的学习动机。C项:社会交往动机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动机,是人在和他人交往中生活和学习时,为自己的行为吸取信息进行定向,以自己所做的同人们期待他做的进行核对,从而调节自己的需要、观念和行为,使自己在符合群体要求的情况下得到发展。D项:自我提高动机是指个体因为自己的胜任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属于外部动机。故本题选A。
——相关阅读——
内蒙古教师资格辅导课程 | 图书教材 | 网络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