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内蒙古教师招聘:教综之三大理论
关于道德的发展和怎样进行德育,中外各学者纷纷开始研究和考研,而我们在教招笔试的考核中通常都会考察到三大理论: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许多人在接触的这三大理论的时候很迷糊,三者之间似乎有相似,又似乎不相同,那接下来我们就还谈谈这三者之间的相似点。
首先,埃里克森在继承和发展弗洛伊德的思想上,将儿童行为的模式、心理社会因素和力比多投放的部分这三个方面结合起来划分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分为八个阶段:信任对怀疑(0—1或1.5岁)、自主对羞怯(1或1.5岁—3岁)、主动创造对内疚(3—5岁)、勤奋对自卑(6岁—青春期前)、同一对角色混乱(青春期—18)、亲密对孤独(成年早期)、创造对停滞(成年期)、完善对失望(成熟期)。
其次,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是以儿童的道德判断作为研究对象,
1.自我中心主义(2~5岁):从儿童开始模仿别人接受规则开始,但由于跟成人或同伴之间还没有相互合作关系,儿童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接受规则的。
2.权威阶段(6~8岁):在这个阶段,儿童的道德生活是几乎完全服从权威为特征。服从权威的力量是一种约束的道德判断和道德品质,它起源于幼儿期的道德的自我中心主义。
3.可逆性阶段(8~10岁)在这个阶段,儿童的道德判断不再是以单方面服从权威为特征,而是以相互遵从规则为特征。
4.公正阶段(11~12岁)这一阶段的儿童的公正观念是从可逆的道德观念脱胎而来的。他们开始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
而科尔伯格和皮亚杰一样,主要研究的是道德判断——一个依据道德原则对什么是正确的或错误的行为的判断,即道德评价。科尔伯格认为儿童的道德成熟首先是其道德判断上的成熟,然后是与道德判断相一致的道德行为上的成熟。科尔伯格将儿童品德的发展分为三个水平和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服从与惩罚定向。依照行为的直接后果判断行为的好坏。
第二阶段:朴素的利己主义定向。依照活动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或要求来判断。
第三阶段:好孩子定向。凡是能取悦于别人,帮助别人满足愿望的行为就是好的,否则就是坏的 。
第四阶段:维护权威阶段和社会秩序的定向。凡是尊重权威、维护社会秩序的行为就是好的行为,否则就是坏的。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能意识到道德准则是社会契约,不合理是可以修改。
第六阶段:普遍的道德原则定向。已经具有抽象的以尊重人和人的良心为基础的道德观。
相似点一:从这三种德育理论的主体来看,都是以“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都强调在进行“儿童的早期”德育的重要性。虽然当前社会我们提出了教育终身化的理念,但是出于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的特点,德育应该要抓住关键期,即儿童的早期生活,在这个阶段,儿童经验、经历缺乏,对儿童进行德育,形成先入为主的效应,相对于儿童后期进行德育,必须要“拔草”后“播种”的困难,在儿童的早期进行德育更具有优势。 通过这种主次之分的方式,让我们明白德育的重要性。
相似点二:三种德育理论都是以儿童的心理发展为基础的,强调对人格的塑造,现代教育认为德育的作用就是将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内化给个人,这是强调“塑造什么样的人”。
相似点三:三种德育理论都强调外界对人的作用,埃里克森的“重要他人”更强调社会对人的影响;科尔伯格和皮亚杰认为儿童就是一个从“自我中心”向“社会”融合的过程,在此期间,外界的人、道德、法律等都对人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以上就是三大理论: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相似点的分析,希望能对考生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