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华图教育网为您整理11月10日国内外时政新闻,以便广大考生应对在备战各类考试时出现的时政热点试题。了解更多考试信息请加相对应考试交流学习群。
国内:
姓氏学,作为一门传统古老的学科,是血缘寻根的一种重要文化依据。11月7日,首届中华姓氏申遗大会在福建福州举办。据了解,本次活动由中国世界遗产主题文化博览会组委会、福建省朱子文化发展促进会和福建省开闽姓氏文化研究院等共同举办,以传承中华文化、弘扬中国精神为主题,开展申请世界记忆遗产的活动。本次活动由海内外两百余参会代表参会,将打造包括《姓氏辞海》《姓氏影像》拍摄工程等五大工程,其中,涵盖所有中华姓氏的《中华姓氏辞海》正在编撰中,预计三至五年完成。
中华姓氏将申报世界记忆遗产
11月8日下午,北京青年报记者从首届中华姓氏申遗大会举办方获悉,中华姓氏申遗工作将全面启动。
据悉,世界记忆遗产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的文献保护项目。该项目侧重于文献记录,包括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等文化事业机构保存的任何介质的珍贵文件、手稿、口述历史的记录以及古籍善本等。
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原会长、中华姓氏申遗大会主席游嘉瑞称,中华姓氏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完全符合“世界记忆遗产”要求。
北青报记者从首届中华姓氏申遗大会的举办方之一、福建省开闽姓氏文化研究院获悉,将要申遗的内容主要是“中华姓氏的概念”,姓氏专家们将把中华姓氏的“来龙去脉”整理成记忆资料的文本。待最终整理工作完成、条件成熟时,将申请世界记忆遗产。
“福建研究姓氏文化的氛围很浓厚,而且祖籍地是福建的海外华侨和华人很多,所以由福建来承办申遗活动,有更加特殊的意义。”福建省开闽姓氏文化研究院院长傅德露对北青报记者说。
据介绍,2020年,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将在福建福州举办。而此次中华姓氏申遗大会是对世界遗产大会的对接,将推动中华姓氏文化的发展,让更多人了解中华姓氏文化。
编撰《中华姓氏辞海》预计三至五年完成
在申遗活动中,《中华姓氏辞海》将作为姓氏申遗的总资料文本,因此它的编撰工程意义格外重大。
据介绍,《中华姓氏辞海》中有很多生僻姓。“比如汉族的‘岳’姓,上下颠倒也成姓,与‘亚’字同音。”傅德露说。
据傅德露介绍,姓氏专家们正在统计、整理4万余姓氏的相关资料,目前已整理了2万余个姓氏。而这项整理工作繁琐,已花费三十多年的时间。预计,专家们将在三至五年内将4万多个姓氏编撰完成。“基本上的内容都有了,最后还要研探确定。”傅德露介绍。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主持《中华姓氏辞海》编撰工程的专家是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原主任、华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主任袁义达教授。在本次中华姓氏申遗大会中,袁义达也担任总顾问。
袁义达称,中华民族的姓氏,能够彰显世界独一无二的中华姓氏文化。姓氏作为人类社会结构中一种标志血缘传承关系的符号,与人口普查、语言学、历史学、考古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人事现代化科学管理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姓氏学,作为一门传统古老的学科,其核心是姓氏和人名,是血缘寻根的一种重要文化依据。
通过姓氏寻根、传承中华文化
“世界上许多古文化早已连同创造它们的种族一起销声匿迹了,而中国姓氏文化则历经了四五千年始终延续和发展着。姓氏一直是代表中国传统的宗族观念的主要外在表现形式,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同化和国家统一上曾起到独特的民族凝聚力的作用。现阶段我国姓氏源流研究工作意义重大,不言而喻。”袁义达曾介绍。
除了《中华姓氏辞海》编撰工程以外,中华姓氏申遗大会还要打造《姓氏中华》申遗影响片、中华姓氏文化馆、姓氏寻根之旅在内的五大品牌工程,提供人工智能与智慧平台,为海外华侨华人提供服务,帮助他们通过姓氏寻根。
其中,中华姓氏文化馆将在福州建设。作为海外华侨华人与青少年的爱国研学教育基地,中华姓氏文化馆将举办公益活动,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承。
“在中华姓氏申遗的道路上,中华姓氏文化作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文化纽带,对提高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激发爱国主义情怀都有着积极的作用。传承中华姓氏文化,开展中华姓氏申遗活动不仅是对先祖敬意的一种表达,同时也是传承华夏文明,弘扬民族精神和发展世界遗产文化的重要形式。”中华姓氏申遗大会主席游嘉瑞称。
国际:
因建立中国首家丹麦研究中心增进中丹、中西跨文化理解,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教授张喜华8日在哥本哈根大学建校庆典上获颁荣誉博士学位。这是哥本哈根大学建校540年来首次授予一位亚洲女性上述学位。
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当天出席了建校庆典,并在典礼后与5位获颁荣誉博士学位的学者分别亲切交谈。
哥本哈根大学在提名张喜华候选荣誉博士时介绍说,张教授促成了中国首家丹麦研究中心的建立,该中心启发并促进跨文化理解及社会和学术思考,从而增进中国与丹麦乃至西方世界的学术和跨文化理解,使丹中学者共同受益。
张喜华当天在接受荣誉博士学位时表示,希望能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中丹合作研究、语言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培养知华友华的丹麦学子和学者,以文化、教育、学术等方式助力两国进一步了解与合作。
2011年,张喜华代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应用英语学院与哥本哈根大学跨文化与区域研究系签署合作协议,正式建立双方校际合作关系。2015年,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成立丹麦研究中心。2017年,经中国教育部备案,中国丹麦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张喜华担任中心主任,其合作单位包括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丹麦哥本哈根大学、丹麦科技创新中心及丹麦驻中国文化中心等。
哥本哈根大学创建于1479年,是丹麦历史最悠久的大学。自1929年以来,哥本哈根大学开始颁发荣誉博士学位。此前,获得荣誉博士学位的大多为欧美教授。
>>>更多时政热点请关注公务员时政热点频道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