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解析】
总书记的讲话,再一次指出了领导干部的家风建设对于廉政建设的重要意义。从古至今,家风与廉政都紧密相连,家风、干部作风、党风,乃至整个社会风气之间都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礼记·大学》中说过:“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好的家风,影响着家庭成员的精神、品德及行为,有利于家庭成员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假如在家庭中,贪念占居上风,邪气就会上升,家庭就会面临坍塌或倾覆的危险。
习近平指出:“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 在群众眼中,领导干部的家庭与干部个人是作为一个整体的,领导干部家风好坏、其配偶子女在社会上的言行举止等,直接决定着干部和干部队伍在群众心中的形象。对领导干部而言,良好家风既是砥砺品行的“磨刀石”,又是抵御贪腐的无形“防火墙”。
家之兴替,在于礼义,不在于富贵贫贱”。知礼仪、重家风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因家风清廉质朴、善良守信、进取有为而赢得赞誉的古今名人不胜枚举。包拯严厉要求其后代不犯脏滥,不违其志,否则就不是包家子孙,死了也不得葬在包家祖坟。岳母姚氏在岳飞背上刺下“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岳飞又严格教育参战的儿子,一心报国。清代名臣林则徐留给后辈的家训说:“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好的家风如同无声的教诲,助人立德立言、成人成才,让后人铭刻在心、代代受益。优良的家风传承是中华文明星火相传、灿烂不熄的重要原因。
“将教天下,必定其家,必正其身。”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基点,修身齐家是干事创业的基础。习近平指出:“中国古代历来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某种角度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个人层面的要求,齐家是社会层面的要求,治国平天下是国家层面的要求。” 家风对于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领导干部要懂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抓好自身修行,管好家人,培育和建设良好家风。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良好家风是中华文明的璀璨明珠,是党长盛不衰的红色基因,是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重要软实力。党员干部要带头抓好家风建设,做到家风正、作风淳、廉洁奉公,以优良家风推进党风政风民风的持续好转。
1. 习近平:“‘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对此你怎么看?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这句是战国时期思想家韩非说过的名言,意思是一个讲文明重法治的国家,这个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就有了重要保障。总书记引用这句话,说明国家领导人信奉法律的意志要强,我国要走依法治国的道路,才能实现伟大复兴。
依法治国是一种必然的选择,这是建立在历史规律上的,首先,依法治国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其次,依法治国是民主政治的重要条件;再次,依法治国是现代文明的基本标志;最后,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
治理国家的现代化关键就是法治,用法律手段来治理。因为现代化是相对古代来说的,古代就是人治,专制主义,不是现在的民主。因此现在有了民主必须要有法治,通过法律手段来治理国家。
在法制建设中我们要做到:第一是有良法。法治国家有一套完备的、完整的、良好的法律;其二,这套法律得到所有政党、国家机关和个人的严格遵守。
一、完善立法,使每一项立法都反映人民意愿。
立法要民主。要完善立法规划,突出立法重点,坚持立改废并举,提高立法科学化、民主化水平,提高法律的针对性、及时性、系统性。要完善立法工作机制和程序,扩大公众有序参与,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使法律准确反映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更好协调利益关系,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立法要有质量。要坚持问题导向,提高立法的针对性、及时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发挥立法引领和推动作用。要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立法体制和程序,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愿、得到人民拥护。
二、科学执政,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依法办事,带头遵守法律。
我们党是执政党,坚持依法执政,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重大作用。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各级党组织必须坚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依法办事,带头遵守法律。各级组织部门要把能不能依法办事、遵守法律作为考察识别干部的重要条件。
三、公正司法,严防司法腐败。
“公生明,廉生威。”要坚守职业良知、执法为民,教育引导广大干警自觉用职业道德约束自己,做到对群众深恶痛绝的事零容忍、对群众急需急盼的事零懈怠,树立惩恶扬善、执法如山的浩然正气。要信仰法治、坚守法治,做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的执法者,站稳脚跟,挺直脊梁,只服从事实,只服从法律,铁面无私,秉公执法。
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牢记,任何人都没有法律之外的绝对权力,任何人行使权力都必须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自觉接受人民监督。要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健全施政行为公开制度,保证领导干部做到位高不擅权、权重不谋私。
四、建设良好的法制环境。
法治思维,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努力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我们要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失职要问责,违法要追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法律信仰,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公民、社会组织和国家机关都要以宪法和法律为行为准则,依照宪法和法律行使权利或权力、履行义务或职责。要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引导全体人民遵守法律、有问题依靠法律来解决,形成守法光荣的良好氛围。
2.孟子说:“徒法不足以自行”。对此你怎么看?
只有法令不能够使之自己发生效力。也就是说法律除了规范以外,要真正发挥法律作用,离不开主体的素质、法律体制、人们的法律意识等。
孟子说:“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律制订实施了,并不代表它就能自动发挥作用。如果仅仅有了法律,人们却不认知它,那又怎么去遵守它呢?法是一种规则,是蕴含着强制和暴力的规则。但是法律要想发挥它的作用,靠的又不仅仅是它的暴力,还要靠它本身的威慑力。法律好比是围栏,是路标,是尺度。只有知尺才有度,只有知禁才有止,只有知界限才不逾越,只有知方向才不误入歧途。
为了更好地发挥法律的作用,我们应该从几方面着手:
一、加强法治思想宣传,让人们知法、懂法、守法。通过法制思想宣传,确立公民对法律的信仰,使守法主体树立法律信仰,真正尊崇法律,成为法律的主人。法制宣传教育是立法、执法、司法、法律监督正常运行的基础。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有利于提高全社会参与立法的水平和积极性,有助于立法机关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二、严格执法。严格执法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求执法人员必须秉公执法,严肃执法,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和程序办案,真正做到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二是要求执法人员必须尽职尽责,对发生的违法行为敢于纠正并依法处罚,不搞"态度执法"、"关系执法"、"人情执法",做到见违必纠,纠违必罚,处罚有据。
三、公正司法。作为法官,我们手中的判决就是宣扬法律最生动的教材。我们要怀着对法律的信仰和崇敬之情,把这本教材写好,使它成为弘扬法律的最好载体。这正是每一个法官义不容辞的责任。
明代改革家张居正所言:“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只有法律制度不行,而是要使律制度在现实生活得到实际的运用和发挥。
3. 习近平说:“领导干部要学会“网上走基层”。对此你怎么看?
互联网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块,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人人都是自媒体,人人都是宣传员的年代,越来越多的群众会选择网络来表达述求,与传统纸质时代相比,“网络理政”效率成倍提高,解决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恰逢事宜的搭建了新时期“群众路线的新平台”。所以如何更好的发挥网络作用,已经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的一门必修课。每一位干部都要学会熟练运用网络,经常上网察民情、解民忧,多倾听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所思所愿,运用网络“汇民智、分民忧、解民难”,用网络搭起一座官民良性沟通的“桥梁”。
对于领导干部来说,重要的是如何把“网上走基层”落到实处。
首先,转变思想观念。曾几何时,有些领导“谈网色变”,特别是遭遇负面报道,如同面临瘟神猛兽一般,躲闪不及,手足无措。乃至今日,仍有一些领导干部不懂上网,不懂网络信息传输,不懂网上搜索查阅,不懂网上互动交流,更是听不懂和不会用网言网语等等,仍然只会是坐在办公室里用纸和笔这样的老工具,或者在现有的“一亩三分地”里走走看看,全然没有顾及信息大交融、观点大碰撞、民意大爆发的“户外世界”,长此下去,干部将被另类,与群众也渐去遥远。
其次,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才能充分发挥网络作用。
保障政务实时公开。对于上级出台的政策文件,特别是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政府网站应及时更新,做到公开透明,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避免出现因网站、官方微博长时间不更新,导致政务信息传达滞后的现象。
做到群众有求必应。“网上信访”“市长信箱”等栏目作为政府联系群众、为民排忧解难的便捷渠道,各级领导干部要对网民诉求及时办理回复,确保网民提出的问题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
坚持网上网下联动。网民在网上反映问题,干部则需在网下落实到位。新时期的干部,既要用好网络办事,更该俯下身子,深入基层。带着网上收集的民情民意更好地开展实地调研,收获经验。
加强网络舆情监管。对于侵犯群众名誉、隐私,恶意造谣生事、坑蒙拐骗等侵害网民利用的违法犯罪行为,相关部门应严厉打击,为网民净化网络环境,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对群众提出的批评意见,要有明确的改正态度;对提出的好想法好建议要及时吸取,并公之于众;对反应的问题要及时解决,对反映的困难,要及时排忧解难。网上“走基层”,要在网上取信于基层,取信于群众。
4. 城管执法,全程网络直播。对此你怎么看?
近年来,由于各地出一些出现城管不文明执法的现象,人们对于城管执法常常表現出较高的敏感性。郑州城管局此举无疑是在传达其执法方式敢于接受公众的诚检验诚恳态度。不少网友称赞直播城管执法有利于公众了解真相,是“阳光执法”的创新之举。不过,也有质疑者认为直播会侵犯市民的隐私权。
将执法过程通过网络直播平台展现在网民面前,无论对违规商贩还是执法队员,都会形成一定的约束。当然,这其中也有不少问题需要考虑,例如当执法过程中冲突升级时,负责直播的工作人员是否会受到矛盾双方的影响等。
执法过程网络直播,有以下几方面好处:
一、可以让市民监督执法队员,也可以让市民了解城市管理的规则,让执法过程真正公正、公开、公平,有利于让不在场的社会公众更接近事实与真相,从而远离片面与虚假。
二、城管执法过程直播也是对执法者的保护。城管常上“头条”。在搜索引擎里,“某地城管打死人”形成了一个固定句型,还凑齐了一个方阵。在公开的直播中,极少有人敢那样猖狂地挥舞着菜刀对抗执法。而民众也得以看到城管执法中的细节,更加直观地认识这个群体,理解他们并懂得如何在法治的框架内与之相处。
三、这也是城管执法的一种创新。城管把自己的执法过程亮相到网络上,这是“互联网+城管执法”提升管理水平的一种创新。
但是,执法过程全程网络直播,是初次尝试,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
此次视频直播中的店主见到直播中的景象和网友对违法占道的批评,赶紧“不好意思”地表示会改正自己的违法行为。结果虽好,可网络直播中没有马赛克,有人认为不能随便将人家曝光。
总之,在这一场规模不大的网络直播中,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直播与否,而是直播作为一种公开,作为一种规范执法的尝试,其促进权力约束、形成对话场域、培育社会信任的可能性。执法者不是要依赖直播才能执法,直播只是接受监督和自我监督的一种手段,目的在于逐步建立起与民众间的信任感和良性互动。
5. “微腐败”也会造成大祸害。对此你怎么看?
习近平在讲话中强调,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当前,基层干部队伍主流是好的,但在一些地方、部门、单位,基层干部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还易发多发、量大面广。有的搞雁过拔毛,挖空心思虚报冒领、克扣甚至侵占惠农专项资金、扶贫资金;有的在救济、补助上搞优亲厚友、吃拿卡要;有的高高在上,漠视群众疾苦,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有的执法不公,甚至成为家族势力、黑恶势力的代言人,横行乡里、欺压百姓。
违规发放或领取津贴、私用公车、收取购物卡等,看似不是什么原则性的大问题,实则不然。它相对于让人锒铛入狱的“大腐败”而言,往往显得微不足道,并且不易让人察觉。长期以来,社会对这种现象也给予了相当程度的容忍,因此,容易让一些喜欢钻空子占小便宜的党员干部心生侥幸,他们打着“合情合理”的幌子,谋取私利,踩上了“微腐败”这条红线。殊不知,“微腐败”这种不良风气一旦成形,更会麻木党员干部的神经,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就走入了贪腐的深渊,无法自拔。
腐败没有大小之分,大腐败是腐败,小腐败也是腐败。看似小事,实则是腐败的初期形态,不得不防。从“小官巨贪”现象,到基层窝案串案,无不在警示我们,“微腐败”也会成为大祸害。任其发展下去,不仅会损害社会公平,污染基层政治生态,还会严重侵蚀干群关系,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与公信力。
面对微腐败,我们绝不能手软。
治理基层贪腐,既要下猛药,也要治病根。为此必须打通责任落实的“最后一公里”,不能是“上面九级风浪,下面纹丝不动”,要让县乡党委真正承担好管党治党的主体责任。要对症下药,在信息公开、流程监管、强化监督等方面加强制度建设,杜绝基层“微权力”寻租,不断净化基层政治生态,让基层权力健康运行,让基层干部干净干事,让基层群众真切感受到反腐带来的清新之风。
6.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领导干部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对此你怎么看?
总书记的讲话,再一次指出了领导干部的家风建设对于廉政建设的重要意义。从古至今,家风与廉政都紧密相连,家风、干部作风、党风,乃至整个社会风气之间都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礼记·大学》中说过:“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好的家风,影响着家庭成员的精神、品德及行为,有利于家庭成员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假如在家庭中,贪念占居上风,邪气就会上升,家庭就会面临坍塌或倾覆的危险。
习近平指出:“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 在群众眼中,领导干部的家庭与干部个人是作为一个整体的,领导干部家风好坏、其配偶子女在社会上的言行举止等,直接决定着干部和干部队伍在群众心中的形象。对领导干部而言,良好家风既是砥砺品行的“磨刀石”,又是抵御贪腐的无形“防火墙”。
家之兴替,在于礼义,不在于富贵贫贱”。知礼仪、重家风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因家风清廉质朴、善良守信、进取有为而赢得赞誉的古今名人不胜枚举。包拯严厉要求其后代不犯脏滥,不违其志,否则就不是包家子孙,死了也不得葬在包家祖坟。岳母姚氏在岳飞背上刺下“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岳飞又严格教育参战的儿子,一心报国。清代名臣林则徐留给后辈的家训说:“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好的家风如同无声的教诲,助人立德立言、成人成才,让后人铭刻在心、代代受益。优良的家风传承是中华文明星火相传、灿烂不熄的重要原因。
“将教天下,必定其家,必正其身。”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基点,修身齐家是干事创业的基础。习近平指出:“中国古代历来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某种角度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个人层面的要求,齐家是社会层面的要求,治国平天下是国家层面的要求。” 家风对于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领导干部要懂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抓好自身修行,管好家人,培育和建设良好家风。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良好家风是中华文明的璀璨明珠,是党长盛不衰的红色基因,是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重要软实力。党员干部要带头抓好家风建设,做到家风正、作风淳、廉洁奉公,以优良家风推进党风政风民风的持续好转。
7. 有人说“官员扫大街”是一种必要,也有人说是“作秀”。对此你怎么看?
近年来,关于领导带头扫大街的新闻屡见报端,大有“你未唱罢我登场”之势。比如,体验环卫工人的工作清扫大街的辽宁省抚顺市委书记王桂芬引发网友关注,四川叙永县委书记王波带头上街大扫除,还有摄影师蹲地拍照的照片在网上热传,弄得质疑声一片......每一次类似消息被曝料,结果总会成为舆论的焦点,有人赞扬有人批。
试想一下,如果不能发挥领导干部的带头作用,怎么能让更多的人加入到整治环境的队伍中去?市委书记扫大街,这是官员思想转变的一个缩影,由管理职能向服务社会转变的表现,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是好事。如果非要认为这是作秀,那么就算作秀也值得鼓掌。
诚然,领导扫个一两次大街就换来整洁的环境,那是不可能的,环境离不开大家共同的创造,没有民众的支持,市委书记扫多少次大街都没用,“双创”工作也不可能取得最后的胜利,环境保护还是要落在每一个老百姓的身上,少倒点垃圾,少破坏一点环境。但是,作为地方“父母官”,走上街头扫大街,是深入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一步。通过领导干部率先垂范,有助于转变观念和作风,更好地服务群众。这让一些干部明白,干部不是高高在上的,是要为普通民众服务的。
无疑,市委书记带头打扫卫生,本意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想通过自己的示范作用,带动全市人民共同维护好当地的环境卫生。而且,官员通过亲身体验其中的苦与累,可以加强对一线劳动人民的理解,正如海口市委主要领导指出,“双创”工作改变了城市面貌,让市民游客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大家要始终保持“精神不变、意志不退、力度不减”,紧盯薄弱环节,决不留卫生死角,发动更多市民参与到环境整治中来,让城市环境更加整洁、有序、亮丽。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其实,无论“扫街”、“乘公交”,还是“骑车上班”、“便衣走访”等等这些亲民举动,只是手段并非目的,其最终目的是要让党员领导干部树立公仆意识和服务思维,我们期待这些点滴的变化能让干部作风转变成燎原之势,当然这还任重而道远。
8.高考前撕书,引发争议,对此你怎么看?
高考后,出现学生撕书和烧书已经不是新鲜事物了,对于这种现象有人认为孩子紧张情绪要发泄是可以理解的。撕吧,不出格到打人就好!也有人认为这样的行为不仅撕出了环境污染,还撕出了对知识的不尊重!对此我认为,我们不应该只看到撕书这种表面的现象,应该关注孩子撕书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高中生活对孩子来说,压力非常巨大。“高三孩子的学习那么紧张,到这时候有情绪要发泄是可以理解的。家长都小心翼翼地,不敢因小事刺激孩子的情绪,我们更加不敢有过多干预了。撕书就让他们撕吧,不出格到打人就好。” 为了完成高考目标,学校要求老师要放下权威,站在学生的立场去感受孩子的情绪。”
也有人认为,这样的行为不仅撕出了环境污染,还撕出了对知识的不尊重。”报料人杨老师说:“面对这一撕,学校应该旗帜鲜明地制止,不能基于学生‘释放压力’之所需,而包容撕书之错。”
学生释放压力固然重要,但是我们应该找到合理的发泄途径。学校和学生家长能否跑在时间的前面,探索出深受学生欢迎的“释压法”,直接替代撕书释压呢?“要想校园的美丽风景线里不再有疯狂撕书,校园管理目标可以考虑设置:今年高考不撕书。”
首先,我们不能确保自己一定能考上,自己万一考砸了,来年复读时这些资料也许还有用。高考完之后,一些同学把这些书和资料全部当垃圾卖给了废品站,五毛钱一斤,能卖不少钱。”
其次,从情感角度来看。那些资料上密密麻麻的笔记,承载着我的整个高中岁月的努力。
我们可以找到合理的发泄途径。
一、考试进入最终冲刺,这时候,每个孩子的压力表现也都不一样,有些会烦躁,有些睡不着,有些吃不下,有些觉得这个不会那个不会,很焦虑。这时候,家长和老师就要仔细观察,一旦出现压力过大的情况,要及时了解,和孩子沟通。
二、离考试那么近了,拼死复习未必有多少好处,适当的户外、体育运动是需要的,而且可能让状态更好一些。
总之,释放孩子的压力很重要,同时我们也要找到合理的释放压力途径。
9. 学霸斥考试不公,题目太简单体现不出实际水平。对此你怎么看?
兰州交通大学3名学生给校领导写信,反映对大学考试的困惑,并提出提高考试难度,变换考试题型,让考试真正体现学生实际水平的诉求。
学霸们描述的试题,简单到了“只要考前翻过书就都能答上”、“人人都是90分”的程度,所以觉得“比别人多学的50%知识好像白学了”。然而其他同学的感受完全两样。有同学告诉媒体,他所在的班级中,上学期就有11名学生英语挂科。有同校大三学生说,他所在的学院,每门课加起来,一个班有接近70%的挂科率,这样的试题都算简单的话,那什么是难呢?
对于这一现象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
如果考试试题题型单一、重复率高,题目过于简单,必然会造成另一种截然不同的感受。不用功的学生,可能考前集中突击就能及格,如若再想其他办法,有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此一来,就出现“学渣”平时不投入也能过关、甚至得了高分;“学霸”平时从不落课,作业、笔记样样好,考试也没高出多少的“怪现状”。可能造成的影响是学霸觉得比别的同学付出更多,但在分数上拉不开距离,本应秀之于林,被不明显的考分差距给埋没了。但在调查情况与统计数据上,至少没有表现出应有的客观。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成绩不能代表一切。大学校园里,“学习成绩好”与“考试成绩好”,两者不是一个完全等同的概念。这就像我们未来走上社会的时候,成绩的好坏,可能会有不同的标准来评判一样。离开学校,10年20年以后,分数相差三分五分的同学之间,可能觉得简直就不是个事儿。甚至考试成绩好的,可能会在社会的大课堂里,成绩“考”得稀里哗啦。这就涉及到大学教育的分数重要还是综合素质的培养更为重要的问题。所以在大学里,考试能力与学习能力,是要区别来看待了。这时候可能真不能有太多的优越感。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一方面,从机制上解决试题类型单一、题目重复等问题是大学考务需要面对的议题,当然需要出台相应的制度,但功夫贵在日常,需要教师对教学情况的全面掌握,不单要吃透教学内容,更须吃透学生学习情况,两头吃透,教与学将更好对接,形成良性互动,考试也将更加符合实际。同时,大学里,如果我们的老师和学生,还把每一次考试的分数看得那么重,还习惯了以一分两分、十分八分的差别来体现学习的成就感、优越感,这就等同于进入了一个读死书、死读书的循环往复中去了。这是一种落后的观念,应该被我们今天的大学课堂慢慢地摒弃。
10.对于近些年的校园暴力性事件,你怎么看?
2015年,校园恶性暴力事件,尤其是女生暴力事件频频曝光。3月,中国女留学生在美国洛杉矶遭同伴绑架被围殴事件震惊华人圈;5月,江西景德镇市乐平市十里岗中学多名女生殴打一女生,连云港广播电视大学一女生遭多名女生剥光衣服殴打并拍照上网;6月,江西省永新县吉安永新初中一群初中女生暴力殴打一女生视频又在网上广为流传;11月,重庆荣昌区法院审理一起女生因太邋遢被宿舍5名室友打成十级伤残案件,同月,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第二中学8年级女生6分钟被同级同学打38记耳光……
随着社会的进步,制度的逐渐宽松,中国的校园暴力事件逐渐增多。校园本应是孩子快乐成长的乐园,时代在改变,学生们的心里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定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我们要找到这其根源,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学生的心里来看,随着贫富差距的增大,攀比与虚荣心也日益明显,同时也就造成了很多落后学生无法走出心中黑暗的阴影。
二、从周围环境来看,周边环境压力成为了学生身上一个无形的大石,使得他们无法呼吸。
三、从网络发展看,随着网络的进步,各种游戏也随着冲击学生的眼球,加上学生本身心智不成熟和强烈的好奇心,就会使一些人把虚幻的世界带入现实中来。
解决措施:
一、学校首先必须承担自己的责任。学校是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地,应该第一时间对暴力事件进行处理。
二、家庭是根治暴力事件的重要环节。暴力事件主要实施者是不良学生,社会上不良少年针对校内学生的暴力行为,这些学生多是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家庭要努力为孩子的健康营造一个良好的坚挺氛围。
三、政府要加强对校园暴力事件的管理。
四、作为学生我们要洁身自爱。
总之,暴力事件的发生。也源于社会其他方面的因素,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社会各方面应该相互协调,预防暴力事件的再次发生。
11.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特别强调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对此你怎么看?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源泉。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并将创新发展列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
创新是一种大势所趋,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我国已经是第二大经济体,现在是要追求新的目标是大而强,在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创新是推动发展的引擎。
创新是国家兴衰的经验所得。工业化以来的发展历程表明,越是创新活跃的地方,就越容易形成产业革命的广阔舞台。英国抓住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机遇,成为世界霸主。德国抓住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机遇,赶超英国。美国是电力革命的赶超者和信息技术革命的引领者而,这是它百余年来的世界第一强国。而明清时期的中国由全球最大的国家日渐落伍于世界先进国家,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与科技革命失之交臂。
在创新发展的道路上,我们应该
一、基础研究强起来。基础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决定国家原始创新动力和活力,只有夯实这个地基,才能矗立起来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大厦。
二、企业创新要动起来。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也是自主创新的主体。世界产业发展历史表明,真正起巨大推动作用的技术不少都来自企业,如汽车领域的福特,发明了生产流水;化工领域的杜邦,发明了尼龙。
三、转化渠道通起来。现在我国科技创新还一定程度存在着分散封闭、交叉重复的孤岛现象,存在着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畅的问题。只有打破壁垒,开展深度合作,才能充分释放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资源活力。
四、政府之手活起来。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化,这是科技管理方式的重大变革。
面对蓄势待发的新一轮创新,必须深入实施创新的驱动发展战略。
12.“创客风潮”,从北京中关村迅速向深圳、上海、天津、四川、贵州等地扩散,如今北京以形成亚洲最大的“创客空间”,深圳的华强北也成为“创客圣地”。对这种“创客风潮”你怎么看?
近年来,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提高,传统制造型企业利润日益微薄,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和城市经济结构的升级转型,实现企业升级改造已成为大批制造加工企业的迫切需求。在时代的要求下,“发挥创客的创新能力,推动传统加工制造企业转型升级”成为社会各界寄托在创客们身上的深切期望。
创客们已经开始探索将自身的创新优势与中小型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结合起来,并有了一定成效。一方面,有技术创新能力的创客发明出了新的技术或产品,运用到企业之中,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另一方面,在产品之外,还有更多设计、营销方面的创客,他们通过为企业策划打造自主品牌、推动企业“互联网+”进程、提升企业产品用户体验等整合创新方式,让传统企业焕发出了新的光彩。
创客运动能够迅速的发展,一方面说明中国经济在发展,另外也说明中国的经济也在进行转型。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构建发展新体制,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分配制度、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
一、加快完善激励和保护创新的制度体系。推动创新发展,既需要用事业荣誉鼓舞人, 也需要用物质利益激励人。 实现这样的目标, 就要改革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收益分配制度和转化机制,让科研人员取得更多股权期权等合法权益,更好地体现知识和创造的价值。
二、加快完善支撑创新的人才体系。人才是创新驱动的核心要素,必须把人才培养放在优先位置,逐渐把更多资源投向“人”,大力培养“高精尖缺”人才。
三、加快完善包容创新的文化环境。创新文化是推动创新创造的重要精神力量。这样的环境,就要在科学研究、国民教育、创业就业等各个领域,鼓励创新思维,倡导淡泊名利、追求卓越等科学精神,摒弃急功近利、学术失范等行为,破除论资排辈、 门户之见、 头衔崇拜, 以真才实学论英雄, 敢于让年轻人挑大梁、出头彩。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只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锲而不舍的定力、奋发有为的进取,扎扎实实推进创新发展,齐心协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就一定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插上腾飞的翅膀。
13. 让守法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对这话你怎么看?
历史经验反复证明,建设现代法治国家,既要有国家政治制度、法律体系方面的顶层创设,还要有全民遵纪守法、践行法治的行动。今天,当我国法律体系日益完善,法治规则日益完备之时,我们也要看到全民将守法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现实紧迫性。
法治建设离不开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也离不开一个国家的发展阶段,更离不开社会民众的法治素养。
法治建设从来就不是在温室里进行的,而是要落到浩荡的社会变革中,发挥引领社会进步的作用。
让法治成为全体中国人的最大公约数,努力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是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
当前,法治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引导每一位公民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做任何事之前,都要想一想有没有法律依据,要承担什么法律后果,久而久之,法治思维就会长到心坎上。
在“遇事找法”中树立法治信仰。法律应该成为一个社会最为广泛的信仰,这种信仰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是真实的而不是虚幻的,这种具体、真实的信仰尤其体现在遇到事情时的第一反应里。
在“解决问题用法”中提高对法治实践的认识。从“立法”到“用法”,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简单过程,这里面既有习惯养成的问题,还有对法治实践认识的问题。
在“化解矛盾靠法”中寻求法治建设最大公约数。我国仍然处在各种矛盾多发、易发的发展阶段,千方百计化解矛盾是社会服务、国家治理的重要目标。矛盾千差万别,具体的化解办法也各不相同,但总体上看法治是最重要的手段。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只有增强全社会的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才能形成守法光荣和守法有责的良好风尚,形成不愿违法、不能违法、不敢违法的法治氛围。
14.目前有一些在大学生毕业后,返回家乡创业,有人赞成,有人反对。对此你怎么看?
在当今大众产业、万众创新的时代,高校出台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一方面符合国家相关政策,另一方面也能够增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大学生缺乏工作经验,缺少创业资金。因此,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应该辩证的看:
从积极,个人角度看,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放缓,以及大学生毕业人数的增加,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压力比较大,高校出台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既可以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同时大学生也可以把自己所学专业知识去指导实践,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从国家层次看,知识下乡,人才还乡,这不仅仅是大众创业中的学习跟进,也不仅仅是市场竞争中的职业取舍。在更深层的意义上,它在继续拓宽那条知识分子与农民群众相结合的乡建道路。
从消极方面来看:创业并不像想象那么简单:需要我们有好的项目和创业启动资金,还得需要创业者有社会经验,可是大学生这几方面都是缺乏的。另外大一大二的学生理论知识还没有学好就直接去创业,没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指导,成功的几率也会很低。
为了很好地贯彻这一政策,同时也能使大学生受益,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一、对于大学生来说,我们应该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不能盲目的跟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 我们从小到大背负着父母的希望——考上一个好大学,以后做个城里人。这种期望和环境下下长大,回农村需要很大的勇气,更需要承担很大的压力。
升华:我想在各方共同的努力之下,一定会达到一个好的效果。
15. 最近多个地方出现校园“毒跑道”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对此你怎么看?
放眼全国,不仅是北京,江苏、广东、上海、浙江、江西、河南等地的学校,都出现了多起学生流鼻血、咳嗽、头晕、反复发烧等症状的意外事件,“祸首”均指向塑胶操场。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如果连健康都保障不了,又如何谈未来。
“毒跑道”时间的出现,无论是学校、教育部门、还是企业之间都有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尤其是施工单位。施工单位资质不合格、用料不环保、偷工减料等问题不同程度的存在。其中,监理公司难辞其咎,疏于对原材料优劣的鉴别,送检产品和成品两张皮;建筑行业层层转包机制则是罪魁祸首,从建筑公司中标到施工单位接活,经过多层转包,层层压价,导致施工方想方设法使用“三无”材料。可以说,道德之失、利益之诱、资本之恶造就了一条又一条戕害学生健康的有“毒”操场。
如果说跑道建设链条上的企业流淌“不道德的血液”,那么监管条线上的教育、住建、质监、环保等多个部门则是集体陷入“责任的打盹”。
为了孩子的健康,对于毒跑道这样的事件我们要全方面的测底解决:
1.教育部将协调国家有关专业部门和标准研制部门完善相应的标准,加快修订过程,实行强制标准,增强标准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强制性,更加体现学生健康优先的原则。
2.协调有关监管部门加大对塑胶跑道的生产过程的监管,进一步明确教育、体育、住建、环保、卫计、工商、质监等部门的责任分工,建立多方联动、各司其职的部门协调工作机制。防止生产过程的监管缺失,确保提交给教育部门或学校的塑胶跑道质量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要求。
3.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严格执行教育部的相关文件要求,与生产企业签订体育场地建设合同时要强调质量标准要求。在招标过程中要选有资质、有信誉且有一定规模的生产企业,把质量放在第一位,不能简单以价格作为最主要的竞争指标。同时,要因地制宜选择不同的场地建设方案,根据经济条件、地理环境、气候条件选择不同的方案,不要将塑胶跑道作为唯一的选择。
4.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对教育部门和学校有关人员在体育场地建设过程中,因徇私舞弊、玩忽职守等造成体育场地设施不符合质量标准甚至“有毒”的相关责任人,要坚决予以严肃查处,决不手软。
16. 教育局就下了这样的一个文,严禁老师参加谢师宴,一经发现的话,参加谢师宴者将受到严肃的纪律处分。对于这样的一条规定,你怎么看?
毕业了,感谢自己的老师,请老师吃一顿饭,无可厚非,但是如果能想出其它更加新颖的方式来说更好,但问题的关键是不要把谢师宴吃变了味。
教育部门和纪检部门发布一纸禁令,禁止教师和党员、干部参加或操办谢师宴,严禁教师参加宴请,或接受学生及家长赠送的礼金、礼品,对违规者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变了味的“谢师宴”,“红色名片”四处撒,各大酒店绞尽脑汁搞策划,学生家长左右观望搞攀比,进退两难的老师们也算是饱尝了“舌尖上的苦滋味”。
其实,作为学生对老师表达谢意的一种方式,我们本用不着对“谢师宴”说三道四。中华民族素来就有尊师的光荣传统,学生请老师吃顿饭,感恩一下也是人之常情。然而,现今众多的“谢师宴”已变味走调,似乎不宴请老师,就没面子,办的酒席不风光就诚心不够、谢意不浓。为此,不少家长不惜一掷千金,有的谢师宴甚至沦为了某些人敛财的挡箭牌。
由此,在此番情景之下,一些主管部门纷纷出台“红头文件”叫停谢师宴。惩治借机敛财的歪风邪气,“红头文件”并不为过,但一纸禁令就能禁的住变了味的谢师宴?
再者,不在禁令之列的普通群众通过一些家常宴请、价格不高的小礼物表达对老师的谢意,老师不敢接受,如何是好?禁令意在避免败坏社会风气、防止公权变现,普通市民选择一些适当方式感谢老师,这份情意不应被禁令误伤。
谢师宴宜疏不宜堵。禁令可以禁止谢师宴的名义和形式,那巧立名目偷梁换柱后是不是就可以畅通无阻了呢?没有谢师宴实质内容的回归,再严的禁令又有何用?
由此,相关部门最需要做的是如何加强对正能量的宣传教育,在社会上引导建立正确的价值观,避免歪风邪气的弥漫;亦可建立申报和审查制度,严格控制谢师宴规模;严禁铺张浪费和收受钱财;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这些内容和形式,都是教师、学生和家长可以接受和理解的。而不是将“谢师宴”以一纸空文一禁了之。
应该说除了谢师宴以外用其它的方式表达师生之间的感情,应该说能够更多的得到老师的赞赏,比如学生送给老师一个画。或者采用集体的方式,一个班的学生送给一个简单的礼物。
17. 地方政府收取拥堵费,有人支持,对此你怎么看?
随着城市人口的激增,拥堵成了不少大城市的“心头之痛”。如何找到治理拥堵的“药方”,也早早就摆在城市管理者面前。
拥堵费既关系城市治理大局,更与广大车主、居民利益息息相关,自然格外牵动大众的神经。有讨论,有争议,实属正常。但无论是夸大拥堵费的效果,因而轻易赞同,还是无视“首堵”的困局,而对拥堵费一昧否定,都不能算是客观的态度。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收取拥堵费,如何有理、有据、有效?
先说有理。不可否认,在一些大城市,部分干道一到上下班时间,就堵成了“一锅粥”,一旦在路上发生个交通事故,更是会让人深陷“堵局”。正因此,以价格的杠杠,控制车辆使用的强度,不能说没有道理。但,向谁收取?如何收取?收取的标准是什么?这样一些“二阶问题”不解决,即使收取拥堵费成为共识,也会在征收时遭遇困难。
再看有据。任何一项改革和政策,都应于法有据。而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并无明确的法律条文可以作为拥堵费的依据。更重要的是,道路本来就是公共产品,建设所使用的本就是公共财政,如果再征收拥堵费,是否存在“二次收费”的嫌疑?即使要征收,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拥堵费的论证决策、使用去向能否做到透明,保证公众的参与,反映群众的意见?否则,不明不白,不清不楚,没有依据,“路堵”就容易变成为“心堵”。
最后再看有效。交通治理,根本目的还是方便群众出行。征收拥堵费,毫无疑问,会让部分汽车的使用强度下降,适度缓解道路压力。不过,假如公共交通承载量不够,接驳不畅,车主要交拥堵费不说,还要承受交通不便带来的困扰,实则是堵上添堵。因此,拥堵费不能成为“独行侠”,更得有配套,方能行之有效。不然的话,只会是治标不治本。
一句话,拥堵费,如真有必要,该征还得征,但必须建立在有理、有据、有效基础之上。
其实,堵车之所以会成为忧患,除了道路规划、城市布局等原因,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大城市承载了过多的功能。而且,优质资源的集中,又形成了“虹吸效应”,让人口越来越聚集,于是拥堵反而更加加重。在这个意义上,治理拥堵,治本之策,恐怕还在于疏解好大城市其它功能。
18. 目前六成报警为无效警情,甚至有人打110让“买早饭”,对此你怎么看?
群众遇到困难就会拨打110,一方面说明公众认可了这种快速出警机制,但基于信赖之下的乱求助,却又带来了新的社会问题,大量无效报警不仅造成了有限110资源的巨大浪费,严重干扰了110接处警工作,更导致了真正需要报警或求助的群众,因线路占用而无法打进,造成了对公安机关的误解。
究竟如何有效减少化解各种无效报警对110的滋扰?仅靠年复一年简单地“呼吁广大市民,正确使用110”,显然远远不够。除此之外,笔者以为,还应进一步从“堵”与“疏”两个方面同时双管齐下。
一方面,在“堵”的方面,在大力宣传相关的110报警常识,同时不断强化针对那些属于“骚扰”性质无效报警的打击力度。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谎报……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还需同时在“疏”的方面下足工夫。必须意识到,各地110报警之所以会存在大量无效报警,“骚扰”性质的无效报警,其实并不是全部来源,许多本该打给其他政府部门的求助或投诉电话却被误打给了110。这些误打的报警电话,从公安部门角度来看,固然确实属于无效报警,但对于其他政府职能部门来说,无疑又应是“有效”电话。而此类误打的报警电话之所以会大量向110汇集,实际上又与目前我国其他“政府热线”设置管理的不合理不完善,密切相关。
要想有效减少、化解110无效报警,关键还在于通过更加合理的设置为110减负、分流。比如,通过资源的整合集中,将不同的政府服务都尽可能地集中数量有限的政府热线上,避免“一个部门一部热线”式的“各自为政”情况;另一方面,同时不断深化不同政府热线之间的信息互联互通、政务联动,真正充分实现“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19. “爸爸下班就上网,妈妈整天逛商场,生下孩子姥姥养,姥爷买菜下厨房。”这样几句顺口溜,你怎么看?
由于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社交生活丰富,许多年轻的父母没有时间照顾孩子,只能请老人代劳,看起来,老人的帮助让他们从带孩子的琐碎中解放出来,但不经意间,使得很多家长成了“缺席”的父母。
我们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会导致亲子陪伴的缺席,比如将带孩子的责任交给爷爷奶奶或保姆,或者交给各种培训班等。但我们应该意识到,亲子陪伴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尤其在孩子生命的早期。通过父母的陪伴,孩子才能逐渐构建起对自己的认知,判断周围环境是安全还是冷漠的。有高质量的亲子陪伴,孩子才会觉得我是可爱的,我是被接纳和有价值的,反之,孩子会觉得我是不被接纳的,世界是可怕的。”
“青少年时期是各种行为问题容易出现的时期,抽烟、喝酒、网络成瘾等,而特别需要重视的是,自暴自弃也是这个年龄段独特的心理特点,这些都需要父母在有效陪伴的过程中及时发现、及早干预。”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抽出更多得时间来陪孩子,但是“陪着”不等于“有效陪伴”。高质量的陪伴,不在于能否为孩子买一大堆玩具,能否带孩子出国旅游,而在于能否让孩子过一种平常的生活,并在平常心态中不断丰富情感世界。
“好的亲子关系是父母坚定而温情的陪伴和积极长久的关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孙云晓介绍,北京家庭教育研究会曾对100多个家庭进行了一项调查,在对孩子关于“最希望父母关注你什么”的调查中,占前三位的是“关注我的兴趣”“关注我的心情”“关注我的交往”。调查说明了两点:孩子情感成长有很大的缺口,父母可以在此大有作为。关注孩子的兴趣、心情等都需要父母投入大量的时间、耐心和热忱,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孩子的依恋和信任。
该如何让陪伴变得有效呢?家长应该抓住几个关键词:责任、情感、时间、态度。“首先要充分认识到父母对孩子的成长和对孩子的未来所担负的责任,一旦做了父母,你就必须承担起这个责任。同时,要对孩子投入全心全意的爱,这是养育孩子的感情基础。此外,一定要保证与孩子高质量相处的时间。最后,要端正态度,陪伴不等于管教,更不等于溺爱。”
“高质量的亲子陪伴和好的亲子关系不是溺爱而是尊重,不是依赖而是信赖,不是包办一切而是独立与合作。这需要父母拥有现代的教育观念、科学的教育方法、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生活方式。”
20. 很多地方出现了“甩老族”,对此你怎么看?
养老院原本是让老人安享晚年的地方,然而一些不孝顺的子女却将养老院当作遗弃老人、甩掉包袱的场所。
将老人送进养老机构,支付一段时间的费用之后,就不管不问了,这样的子女有一个共同的称呼——“甩老族”。前段时间,各地一些养老机构发生多起“甩老”事件,老人家属无一例外都是欠费玩失踪,养老机构又不能把老人赶出去,只能贴钱照顾。(5月24日《河南商报》)
遇到“甩老”的情况,养老机构只能根据事前签订的协议,通过司法途径起诉老人家属,但问题是,法院找不到人也无法执行,这让养老机构深感维权难。有专家建议,可以参照国外经验,立法实行老人财产托管制度,但实行财产托管目前尚无制度规范。
对“甩老族”的“没辄”未免令人尴尬。当我们已经快速进入老龄社会,“甩老族”的“治理”必须摆上议事日程。“甩老族”逾越了法律和道德的底线,对付“甩老族”也应双管齐下。其一,赡养老人是子女的法定责任,“甩老族”无疑有违法之嫌,“甩老族”也终究应该纳入法治的轨道。加大法律的威慑力,不能以“法院找不到人也无法执行”而放任“甩老族”。实际上,如果要“找”,也不可能找不到。至于老人财产托管制度,更应加快实行。
其二,“甩老族”当然也是个道德问题。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子女孝敬父母长辈,自然更是天经地义。对于老人的赡养,这是千百年来亘古不变的孝道问题,不论老人是在家中,还是被送入养老院,作为子女,都有义务很好地赡养老人。对于“甩老族”,应该通过多种方式,予以道德的感化和制约。
“甩老族”凸显出孝道的淡薄和缺失。显然,强化孝道等传统美德的道德认同和风气倡导,既是老有所养的道德保障,更是一个健康有序社会的道德保障,无疑也是快速步入老龄化的现实需要。因此,对付“甩老族”,弘扬作为中国国粹的孝道,无疑是根本之计。
防止出现“甩老族”,事后的严惩必不可少。对于“甩老族”可用遗弃罪追责。不过,定遗弃罪没那么容易。遗弃行为须达到情节恶劣的程度,也就是说只有因子女失联造成老人死亡或重伤等,才构成犯罪。因此,这需要法律对“甩老族”的行为加以界定并给予相应的法律惩罚。
21. 南京市浦口区复兴小学六年级学生张喆的一篇日记,日记的名字叫《我恨“别人家的孩子”》。父母教育孩子总是以人家的孩子为例,对此你怎么看?
社会转型、价值多元给人们带来了一些迷茫,也使一些家长在孩子的教育方面产生焦虑:比如,有些家长总以“别人家孩子”为榜样,对自己的孩子提出各种要求;有些家长总要孩子超前学习,常常“拔苗助长”;
“我的孩子不能输给别人”“我的孩子一定要比我强”……培育“牛娃”的梦想让家长们乐此不疲,“别人家的孩子”让童年变得沉重,难以抑制的“比娃”冲动让教育显得急躁功利。不计成本地投资孩子,其实只是一场没有终点的追赶和丧失意义的比较。
每一个“别人家的孩子”的背后,都有望子成龙的家长,而盲目的攀比往往让家长们深陷漩涡却无法自拔。北京育园中学校长李纪洲说:“心理预期过高、功利心过盛,不顾实际情况、脱离孩子兴趣的盲目攀比,不仅会伤害孩子自尊、压抑其个性发展,而且会破坏家庭亲缘关系,甚至产生悲剧。”
出现这样的原因:压力与功利心的双重作用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些本为促进教育公平的理念,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似乎有些“变了味”。农村的追着赶着往城里进,城里的想方设法要上重点,重点学校的较着劲儿地拼成绩……这种“你追我赶”更像是一场恶性竞争。
“有一项调查显示,在收入分配差距加大、家庭经济收入下降的情况下,家庭在各方面支出都会相应减少,唯有对教育的投入是增加的。这一结果说明,为了保证将来的社会地位,人们更愿意把希望放在教育下一代身上。”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蒋承认为:“正是这种对‘教育落后’的恐慌导致每个人都铆足了劲,都想排在前面。但普遍的竞争危机无疑也造成了所有人都骑虎难下的局面。没有人甘心孩子屈居人后,所以家长就会推着孩子往前一点、再往前一点。而这样的结果却是水涨船高,弦越绷越紧。”
除竞争压力外,家长的功利态度也是导致孩子在成长道路上疲于奔命的重要原因。北京市朝阳实验小学老师蒋圆说:“现在孩子都是家里的掌上明珠,在物质条件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加大对孩子的教育投入本也无可厚非。可现实是,很多家长让孩子上钢琴班、绘画班,目的却是为了考级、拿证书、获奖,这样就能在小升初或中考中获得特长加分。”
诚然,对每一个家庭来说,教育都应该是一件大事。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些基本的性格塑造、能力训练、才情培养是必需的。但是,上了课外补习或才艺培训,就能完善人格、提升素养吗?
“成长应该是快乐的,那些不甘落后、你追我赶,结果只能是忙坏了家长、累坏了孩子。千万别让孩子赢在了‘起跑线’,却输在‘终点线’。”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华应龙说:“作为家长,首先应该放平心态,发觉孩子的兴趣、尊重孩子的选择,不要事事都和别人比较。其次应该摆正态度,不要把目光只放在分数、奖状上。”
“在教育上攀比未必都是坏事,关键看比什么。如果一味比成绩、比分数,或是为了走捷径、赚加分而比特长,就没有意义了。但是,如果能从比较中发现孩子的潜力,引导孩子的优势,也不失为一件好事。”首都师范大学心理素质教育指导专家杨芷英认为:“要改变教育攀比现象,就要打破以成绩论优劣的教育观念,继续推进教育改革,建立多元化的教育评价体系。不要把孩子都往标准精英的模子上培养,应该树立正确的成才观,让孩子有自主选择的权利。”
22.国家广电总局下发通知:各电视上星综合频道每年在19:30—22:30开播的引进境外版权模式节目,不得超过两档。每个电视上星综合频道每年新播出的引进境外版权模式节目不得超过1档,第一年不得在19:30—22:30之间播出。对此规定,你怎么看?
目的: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出通知,要求大力推动广播电视节目自主创新,不断研发生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体现中华文化特色的优质节目,尤其特别注意提高晚间时段自主原创节目播出比重。
这份《关于大力推动广播电视节目自主创新工作的通知》说,只有具有中华文化基因和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自主创新节目,才能更好地承载中国梦主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
现状:根据规定,像《奔跑吧兄弟》《极限挑战》等热门节目,将不得不重新拟定播出计划。如何才能克服电视节目的综艺原创焦虑症?要开出有效的药方实在棘手,因为原创能力的提高终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可以说,越迫切才越焦虑。
谁都知道电视节目还是原创的好,综艺节目尤其如此。节目背后的原创力不仅关系一个电视台品牌的打造,更是一个国家文化原创力和软实力的体现。过去几年,国内各大电视台引进节目之多的确是不争的事实。有人说,在欧洲的一些国际电视节上,中国人购买节目从来都不惜成本。其中的原因并不高深。
解决:
一方面,中国电视产业起步本来就晚,当荷兰、韩国、日本等一些国家的电视节目已经形成了集创意、制作、宣传、发行等环节为一体的产业链,分工高度细化和专业化之时,中国的电视节目制作还处于小作坊阶段。引进和模仿,未尝不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另一方面,当综艺节目成为各家卫视竞争的筹码,谁将收视率高的节目收入麾下,谁就掌握了市场的主动权。在整个行业的原创和制作能力都有限的情况下,花大价钱买成熟的进口版权,自然成了短平快、低风险、高收益的捷径。
然而,仅靠引进和模仿,无法成就原创大国。需要看到,从几年前《中国好声音》播出到现在,国内的综艺节目原创和制作水准有了不小的提高。比如《来吧冠军》等节目,目前已经实现了国内团队自主原创和制作,综艺节目制作播出各个环节的分工也日益细分和专业化,综艺节目研发、综艺节目编剧、综艺节目营销等新行业正在兴起,越来越多专门从事综艺节目的企业在市场上出现……这正是近年来引进综艺节目给中国电视行业带来的经验启示和鲇鱼效应。
治愈综艺原创焦虑症,必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需要观众及整个社会对中国电视行业抱有足够的信心和耐心。几年前,很多人发问,在近14亿人的庞大市场上,国产电影为何无法匹敌好莱坞的钢铁巨人,中国电影是否真的没有希望?今天,这样的问题已经不成其为问题,国产电影的市场份额已经连续多年超过进口影片,中国电影市场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市场。中国的电视行业也需要走过类似的成长路径,背负着观众的期望,一步一步从学徒成长为创客和工匠。
23. 对于“寒门多出贤”你怎么看?
千百年来,在古老的中国,不乏这样的故事。2500多年前,孔子的三千弟子中,“贤人”有72人。这72人中,出身寒门的不在少数。比如,被孔子称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的颜回,不仅位居72贤之首,而且被后世尊奉为“复圣”;被庄子言为“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的曾参,由于缺食,浑身浮肿,由于劳动,双手老茧,且面带病色,却被后世尊奉为“宗圣”。即便是孔子,也正如他后来所坦言:“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由于“多能鄙事”,甚至还有点“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意味。
生活,同样会成为人们的老师。俗语言:“不经冬寒,不知春暖。”正因为出身“寒门”,所以更知“寒”的不爽,也更向往“暖”的开心。古语云:“同病相怜,同忧相救。”正因为自己被“寒”过,因而一旦有条件,也更愿意伸出温暖之手,拉身处“寒门”的人脱“寒”。而这,正是“贤”之思、“贤”之举。遥想当年,孔子正因为“贱”而从事各种“鄙事”,所以使得孔子在日后思考社会问题时,更能体会到劳动民众从事“鄙事”的艰辛与重要,更能考虑到劳动民众身处“贱”位的状况与情感,从而自心底发出了“为政以德”“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千年至论。
寒门多出贤,并非说,只要是出身“寒门”,就可自然而然地为“贤”了。贤,不仅要有“德”:能替别人着想,勇为天下谋利;而且要有“才”:有本事,能成事。这,就离不开学习。有言道:人不吃饭,饥;人不学习,愚。生活就是这样,惟有好学,才近智,惟有知学,才给力。只有努力用知识武装自己,不断增进自己的道德修为,才能离“贤”更近一步。
寒门多出贤,意味着多付出。“不吃苦中苦,难得甜上甜”。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勉励同学们要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下功夫,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成功、成名,永远不是用巧嘴吹出来的,而是用心血写出来的。有了比常人更多的付出、更过人的求知欲、更开阔的思维、更远大的志向,无论出身多么艰苦,都将成就一番不凡的事业。
24.人的一生,有些东西与生俱来、难以改变,有些东西则可以自主选择、自我把握。对此,你怎么看?
在人的一生中,外在客观的东西,有时候是无法改变的,我们出生的家庭、环境,但是这些不是决定我们人生的根本因素。人生重在选择。
选择对了、把握住了,则人生没有虚度,相反就可能枉度一生,不可不慎。针对一些人的思想纠结,我们应做好这样四道人生“选择题”。
不图“背景”,当有辛苦勤劳的“背影”。有的人总盼望能有点“背景”,背靠大树走捷径。于是千方百计攀高枝,千辛万苦抱大腿,削尖脑袋进圈子,有的甚至丧失人格和尊严,甘当门客与“家臣”。他们或许会得利于一事、得势于一时、得逞于一阵,最终“背景”都会成过眼烟云,靠山甚至可能成危险的“火山”,有的因此摔得很难看。俗言“英雄不问出处”“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多少有成就的人都出身寒门,但他们平凡而不平庸,草根而不“草包”。其中的关键就在于,是选择奋斗还是选择享受,是找“背景”还是留下辛苦的“背影”,能不能吃苦受累、自强不息。
可以没有奇迹,得有奋斗向上的轨迹。人生好比一场长跑,有的人能创造奇迹,不断跑出新的纪录,更多的人则只能一步一个脚印地跑完全程。但不管怎样的人生,都应该有自己清晰的成长成才路径,不能浑浑噩噩、迷糊不清。现实中,一些人似乎既不奢求、不贪图有什么奇迹出现,又不去追求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而是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行尸走肉沉湎于纸醉金迷、吃喝玩乐。回过头看,人生一路走来的脚印错乱不堪,或模糊不清,出不了彩、留不下风景。人生可以没有跳跃式的奇迹出现,但一定要过得有模有样、有滋有味、有声有色,干一件事成一件事、做一样东西像一样东西,走出一道不错的人生轨迹。
不可“出事”,得有可堪回味的故事。对于每个人来说,人生之舟经不起事故的颠簸,任何事故都有可能在瞬间让自己的人生拐弯和转向,特别是大的事故可能就此逆转甚至葬送人生前程。我们要避免事故,但得有这样那样的故事发生,没有故事的人生平淡无奇,过于沉寂,像一潭死水荡不起涟漪。有故事的人生充满意趣,有故事的人有内涵、有厚重感,越有故事的人越沉静简单、从容不迫。当然,故事如果处理不好,也许会演变成事故,在一定意义上讲,故事就是没有变成事故的事。事故不堪回放,故事可堪回味。美好生动的故事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
不慕权力,得有正向影响力。权力是把双刃剑,用得好则造福于人,也为自己的人生增光添彩,用不好则既害人害己,又误事坏事。同时,握有权力,就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捧杀、诱惑、陷阱和“围猎”。贪图权力,为无权或权力小一点就纠结、伤神,而不及时修养心性,以致德不配位,则很容易腐化堕落。“人可一生不仕,不可一日无德”,思想道德的影响力是持久而深远的。我们最应该做的,是不慕权力,而去思考如何活得有影响力,从思想观点上、道德品行上、人格魅力上立身,方能成就人生价值。
人要过得精彩,活出价值,就得好好思考什么可以有、什么可以没有,不该有的不强求、不折腾、不贪图,该有的不缺位、不缺席、不缺失,这样的人生才丰富多彩。
25. 教育公平绝不是平均主义。你怎么看?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因此,教育公平一直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但是,我们对教育公平要有一个正确的理解。教育公平主要是指为每个公民提供平等学习发展的机会,包括入学机会的公平、公正,享受相对均衡的教育资源,使每个学习者都能发挥他们的潜在能力,将来获得事业的成功。
文艺复兴时启蒙学者为了反对神权,提倡人权,曾提出人生来是平等的,这是指的人的权利的平等。人的权利是平等的,任何一个现代文明国家的宪法上都写得很明确。但事实上人生来是不平等的。有的儿童出生并生活在发达的城市,有的儿童出生和生活在荒僻的农村,他们的生活条件是不平等的。由于生活环境的差距,加上长期以来社会的不公平,造成生存条件和发展条件的不公平。因此,要实现社会公平,就要对长期得不到公平的弱势群体实行政策性倾斜。社会发展是如此,教育更是如此。例如,我国的少数民族,长期处于不利的环境中,特别是在文化教育方面比较落后,如果不给予大力扶植,实行倾斜政策,他们将永远跟不上主流社会发展的步伐,那又谈何社会公平?西部地区、农村地区也有同样的情况。他们长期为全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但长期得不到充足的教育资源,这公平吗?今天,我们的教育向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的倾斜,只不过是对过去重视不足的补偿,也可以说是发达地区对不发达地区的一种反哺。这才是实施真正的教育公平。同时,只有提高当地教育水平,才能提高当地民众的生存能力,才能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只有全国各地经济社会相对均衡发展以后,我国才能真正进入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因此,教育公平绝不是平均主义,只有采取不同政策使弱势群体得到政策的优惠,才能真正促进教育公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5年发布的《教育2030年行动框架》提出总目标是“确保全纳、公平的优质教育,使人人可以获得终身学习的机会”。提出的7项目标和3项措施,主要是关注消除性别差异、确保残疾人、原住民和弱势群体接受平等的教育和培训。可见,在世界范围内实现教育公平,也必须向弱势群体倾斜。上个世纪末,我曾在巴黎访问了一个“教育优先发展区”。我开始不理解什么叫“教育优先发展区”,区督学向我解释,因为这个区大多是非洲移民家庭,经济比较困难,儿童的学习成绩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国家把这个区域定为“教育优先发展区”,在经费、教师编制上都比普通地区宽裕。这就是向弱势群体进行政策倾斜的例子。我国也需要有这样的优先政策。
当然,实施倾斜政策重点应在增量上下功夫。要增加对西部地区、包括不太发达的中部地区的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师资水平。在高校招生政策上也要根据人口的变化,在保持存量、提高增量的基础上,上调那里的名额。同时减少不合理、不必要的加分,使得政策倾斜能够真正落实,同时又保障了总体公平。总之,在促进教育公平时需要考虑全国大局,结合我国国情,照顾到民众心理。大众也要从大局出发,理性地理解教育公平,维护教育公正。
26.在解决民生问题上,要“积极而为,量力而行”你怎么看?
民生问题,关乎千家万户。可以说,从成长到养老,每个人的一生,都与“民生”二字紧紧相连。
对于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执政党,民生是最大的政治,怎能不积极而为?
因为庞大,更显复杂。正如有人所说,中国各地发展阶段,囊括“三个世界”,跨度超过百年。区域差距、城乡差距、行业差距、群体差距……差异性,使每一地、每一步都面临不同的“发展语境”。比如农民工问题,对中西部流出地,表现为留守儿童和老人的问题;对东部流入地,则是权利保障和社会融合的问题。根据情况,量力而行,同样重要。
“积极而为”与“量力而行”结合,才能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以医改为例,国家层面高度重视,多次提出总体意见;各地根据不同情况,探索适当路径:有20多亿元地方财政收入支撑的“神木模式”,也有贫困县走出的“桑植探索”、“蓝山经验”。即便面临“最高难度”的医改,北京也在“宁要微词,不要危机”的宗旨下,跨出建立门诊医生工作站、预约挂号等改革的一步又一步。
从方法层面看,积极而为,是顶层设计,调动财政、制度、社会等各种资源,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量力而行,则是因地制宜,根据不同情况、不同发展阶段,有多大能力就解决多大问题。在涉及最广大人群、最广泛区域的民生政策上,这二者结合,尤为重要。
不仅是方法论,“积极而为,量力而行”更是负责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统一。无论是就业、教育、社保,还是医疗、农民工、保障房,这些领域莫不面对欠账较多、财力有限、头绪繁多的问题,莫不需要以极大勇气和担当推进改革。也正因此,才更需要实事求是、尊重规律,在闯关之路上走稳走好。
实践中,“积极而为”与“量力而行”,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没有了积极而为,量力的天平上,困难容易压倒条件,量力而行反变成“量力不行”。而如果没有量力而行,积极而为就可能成为“极端而为”,好心办坏事,适得其反。
27. 党员干部中出现一种现象:做一个“老好人”常常被理解、认可,而坚守原则的人要承受沉重的压力。对此你怎么看?
老好人在工作生活中怕得罪人,不敢坚持原则。怕坚持原则会得罪上级,被“穿小鞋”,影响仕途;怕得罪同级,被疏远孤立、伤了和气;怕得罪下级,影响人缘、丢了选票。“老好人”思想,是一种典型的无纪律、无原则的行为和表现。其实质是对别人、对自己、对工作的不负责任,是一种渎职行为。
克服“老好人”思想,说白了就是要做到坚持原则。能不能坚持原则,最能反映干部的党性观念、思想品行和能力素质。坚持原则,体现的是对党的事业的坚定忠诚,对人民利益的高度负责,对职责使命的无畏担当。不坚持原则,说到底是私心作怪,怕得罪人、怕丢选票、怕影响自己升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这是我们新时期的党和国家的选人用人导向。在是非面前旗帜鲜明、原则至上;在难题面前,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在矛盾面前,敢抓敢管、动真碰硬,这就是对领导干部德的要求的具体体现。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要使“老好人”思想无容身之地,就必须及时铲除其生存的土壤,严厉打击敷衍塞责、唯求和气、曲意逢迎的不正之风,营造公平正义,风清气正的工作环境,多为敢于坚持原则、公道正派、埋头苦干的干部提供干事创业和职务晋升的机会,营造出以才干用人,以实绩提拔的良好氛围。
28. 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基础在学,学要学到位;关键在做,做要具体化。你怎么看?
以学促做,知行合一,做合格的共产党员,是这次学习教育的着眼点、落脚点。合格党员的标准是原则的,也是具体的。延安时期,我们党就曾提出“良好的共产党员”的“六条标准”;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概括了合格党员应该具备的“五种精神”。新形势下合格党员的标准是什么?那就是“四讲四有”: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在学习教育中,每一个党员、干部都要以此衡量自己、检视自己,树立共产党员先锋形象。
要学得到位、做得具体,“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就需要全覆盖、常态化、重创新。全覆盖,就是面向全体党员,不能有空白,留下盲区。不仅领导要学、普通党员也要学,不仅在职的要学、退下来的也要学,不仅机关事业单位要学、工厂农村部队也要学,让每一名党员都能主动自觉接受党的教育。常态化,就是经常性教育,不能一阵风、“雨过地皮湿”。“两学一做”不是一次活动,是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建设,需要建立常态化、制度化的工作机制,不能说搞学习教育时和我有关系,搞完了就和我没关系了。重创新,就是创新方法手段,不能一刀切、“大水漫灌”。在学习教育中要“区分情况、分类指导”,运用手机、微信等新媒体、新平台,以新方式完成新任务。
全覆盖、常态化、重创新,目的都是求实效。“两学一做”是同党的建设、党内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也是同日常生产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学”得好不好、“做”得合不合格,最终要体现在推动工作上。“一具体就深入,一深入就见效”,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不愿为、不想为、缺乏担当的问题,不会为、不善为、能力素质不能适应新的形势任务要求的同志,都是“两学一做”的准星所向。每个党员干部都应该结合实际对照和细化,边学边改、即知即改,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
29. 随着经济的发展,有人认为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以不符合时代要求,你怎么看?
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以勤俭持家著称于世。然而,这些年来,中国人似乎正在丢掉勤俭节约这一最基本、最优良的传统美德。
古人云:“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人们似乎正在忘却这一古训。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中国人花起钱来大手大脚,似乎他们的口袋里有花不完的钱。他们出手之阔绰,常常令在场的外国人目瞪口呆:“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吗?”
据报道,每逢节日期间,特别是十一期间,都会有大批中国游客蜂拥而至香港、日本、美国掀起一轮轮购物狂潮,成为当地的消费主力军。中国即将成为世界奢侈品消费第一大国”之余,环顾四周,也常常不自觉地陷入深深思索之中:“我们何时才能成为科技强国”、“制造业强国”?更有人直截了当地指出,今天的中国人正在重复当年日本人的奢侈品消费之路。也有人认为,“现在经济发展了,生活富裕了,社会消费水平提高了,应该享受一把了。再提勤俭节约已经不合时宜了”。他们把节俭视作“寒酸”,把朴素当“土气”,将挥霍说“大方”。对此,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在我国的一些贫困边远山区,不少的孩子还挤在简陋的教室里读书的现实。据媒体报道,他们每天吃着简单的饭食,很多孩子营养不良。
因此,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无论是在任何时代都不过时,加强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让社会蔚然成风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很多人还处于贫困阶段,浪费之风务必狠刹!
第二:每个人都应该铭记过去,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意识和认识。让勤俭节约之风渗入我们的灵魂,渗透到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之中。唯有如此,我们共同拥有的“中国梦”,方能变成现实。
30. 养老问题严重,如何好配套服务,别让异地养老成了“甩包袱”?
随着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加之人口流动现状,现有的居家养老、养老院养老已不能满足实际需求。而且,养老资源存在严重错配,因此,异地养老已成为现实选择。
政府提供最基本的养老服务、承担“养老最后一道防线”的责任,不应对不同身份区别对待。在资金投入、保障待遇方面要与本地养老“一视同仁”,除了要在补贴养老机构、方便医保报销等方面做好工作外,还要在养老服务提供、质量监管等方面做深做透。
第一:一项政策要想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同,一定要尊重个体主权原则。该原则要求政策制定和实施者从受影响的个体出发,而不是将自己的价值判断强加于他人。
第二:养老的核心在于医疗保障,老人们之所以不愿去生活环境更适合居住的二三线城市养老,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医疗资源不均衡:北上广等大型城市拥有中国最好的医疗资源,二、三线城市的医疗资源则相对显得薄弱。要想让老人和家属放心异地养老,地方政府还需要在医疗、公共服务均衡化上做文章。比如,联合试点地的政府充实医疗资源、提升公共服务,或者拿出财政资金直接投资医院、公共服务硬件设施建设,或者让知名大医院到当地建分院等。
——面试相关——
扫一扫马上和图图在线交流吧
公务员面试交流群399737070